Bot. Reg. 11: t. 883. 1825.
半落叶灌木,高约2m。小枝略成四棱柱形,粗壮,幼嫩时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并杂有多细胞的腺毛,疏生黄色腺点,老枝变无毛。叶柄长3-5mm,稀近无柄,密被黄褐色星状毛;叶片纸质,倒卵形、倒卵状椭圆形、倒披针形,稀披针形,长10-14(-21)cm,宽4-8(-10)cm,基部心形,有时微偏斜,边缘具细锯齿或不整齐的粗齿,先端尾尖或渐尖,下面密被星状绒毛并杂有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,密生黄色腺点,上面疏被多细胞的长柔毛,无腺点,侧脉每边6-10条。复二歧聚伞花序生于叶腋,长3-4cm,宽2-4cm,有2-3次分歧;花序梗长1.5-3cm,与花序的分枝、苞片的外面、花梗和花萼的外面均密被星状绒毛并疏生多细胞的腺毛和黄色腺点;苞片小,条形,长1.5-2mm;花萼浅杯状,长约1mm,先端近截形或具4枚钝三角形的小齿;花冠漏斗形,紫红色、黄绿色或白色,长约3mm,外面疏被短柔毛和黄色腺点,花冠筒长约2mm,上部稍扩大,檐部具4裂片,裂片卵形,长约1mm;雄蕊4,长为花冠的2倍,开花时伸出花冠筒之外,花药卵圆形,药室纵裂,药隔两侧密生黄色腺点;子房无毛,花柱丝状,柱头头状。核果紫红色,近球形,直径2-2.5mm,无毛,下部被宿存的花萼所包。花期:5-7月。果期:7-12月。
产地:西涌、七娘山(张寿洲等 1599)、南澳(张寿洲等 4231)、大鹏、梅沙尖(张寿洲等 3109)、梧桐山、南山。生于山地疏林中和林缘,海拔100-800m。
分布: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。印度、缅甸、越南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
用途:根药用,有通经活络之功效;叶可作止血和接骨药。